余立个人网站
 
请输入您所要查询信息的关键字,点击搜索即可找到您想要搜索信息的详细资料!  
 
  颈椎疾病
  腰椎疾病
  膝 关 节
 
 
首页 > 脊椎疾病  
原发性脑干出血CT表现与预后
发布时间:2009-5-12 11:39:14 浏览次数:3837
原发性脑干出血CT表现与预后
余 立1,郭 玲1,余亚平2
 
(1.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太原  030012;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太原  030001)
 
    摘要:探讨原发性脑干出血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回顾性分析1988年~1995年11月收治的脑干出血患者37例,病灶部位用5mm扫描,在CT机上准确测量出血量。结果显示:双侧大片型出血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单侧局限型出血者,差别有显著性(P<0.005)。CT是目前脑干出血的最佳诊断方法,能立即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量,并可评估预后。
关键词:原发性脑干出血;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预后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
   原发性脑干出血中以脑桥出血量最多见。以往报道保守治疗死亡率高达80%。CT机的普及使我们对脑干出血有了新的认识,回顾性分析1988年~1995年11月以来收治的37例原发性脑干出血,结合CT征象分析,探讨CT在脑干出血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19岁~73岁,40岁以下占13.5%。41岁以上占86.5%。临床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或眩晕、视物不清、复视、呕吐、走路不稳、神志不清,单侧或两侧肢体无力等,主要体征:不同程度意识障碍、高热、针尖状瞳孔、瞳孔不等大、核下性面瘫、球麻痹、共济失调、四肢瘫、核性眼肌麻痹、去脑强直、病理征阳性等。
1.2  CT检查方法 全部患者均于急性期行头颅CT扫描。GE-9800Qucik型CT机,头颅定位
120KV、170MA、层厚5mm,层距5mm,必要时3mm薄层扫描,窗宽80Hu、窗位40Hu,病灶局部放大1.5倍,在CT机上准确测量出血量。
1.3 临床治疗 全部采取保守治疗,急性期控制脑水肿,恢复期改善脑干血液循环,促进血肿吸收及脑干功能的恢复。
2 结   果
2.1  CT显示 局部脑桥出血27例,其中局限于单侧20例,双侧脑桥均波及7例,桥中脑出血3例,桥延髓出血2例,波及全脑干4例,波及基底节区1例,破入脑室2例,出血量在0.4mL~20mL,其中10mL以上4例,5mL~9.9mL 12例,1.1mL~4.9mL 13例,1mL以下8例,以出血量在5mL为界,≥5mL为大量出血,<5mL为少量出血。
2.2 全部患者均经临床保守治疗,死亡13例,存活24例,死亡率35.1%。死亡率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有很大关系(见表Ⅰ,表Ⅱ)。
3 讨   论
3.1 典型的脑干出血起病急骤、昏迷、高热、针尖样瞳孔、呼吸不规则、四肢瘫、去脑强直,病情危重,保守治疗死亡率高,Bosch等[1]报道死亡率80%以上。近年来头颅CT的日益普及和应用,许多不典型的脑干出血国内外陆续报道[2~5]。脑干出血以脑桥出血最多见,轻型或不典型脑桥出血多呈亚急性起病,无或有短暂轻微的意识障碍,起病时有头痛、头晕、复视、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查体可发现各种形式的脑干综合症,如侧面神经及外展神经核性瘫以及对侧偏瘫、水平性眼震及小脑共济失调,累及延髓可有呛咳及吞咽困难;累及中脑可致眼球活动障碍等。本文37例脑干出血中呈典型形式的有11例,25例,占69.4%。
3.2  CT影像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 头颅CT能在脑干出血后立即明确出血部位、范围及出血量。依影像学特点本文将脑干出血分为两型,可用来估计预后。
3.2.1 双侧大片型 特点是双侧脑桥呈大片高密度出血影,出血量≥5mL可波及中脑、延髓、基底节,有的可破入脑室,此型患者大多有典型脑干出血的临床表现,占73.3%。预后极差,死亡率达80%(见表Ⅰ、表Ⅱ)。
3.2.2 单侧局限型 影像学特点为局限在脑桥一侧的高密度出血影、出血量<5mL,此型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临床治疗预后良好。死亡率4.76%(见表Ⅰ、表Ⅱ)。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原发性脑干出血的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有很大帮助。经统计学处理,两型差别有显著性(X2=22.28 P<0.005)。
3.2.3 脑干出血部位与预后的关系 本组37例脑干出血患者有10例累及中脑、延髓,其中9例死亡,死亡率达90%。
1例为原发性延髓出血,出血量仅为1.5mL,是否说明此处出血更加凶险,因病例较少有待进一步观察。通过本组资料证明CT是目前原发性脑干出血的首选检查手段之一,它能即刻明确出血部位、出血量,并可估计预后,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Bosch DA.J Neurosury,1985,62:153
[2] 中岛健二.脑上神经,1979,31:569
[3]  Lavi E.Arch Neurol,1981,38:320
[4] 小柳泉.临床神经,1983,23:182
[5] 冯孟良.中国神经疾病杂志,1978,12(2):190
收稿日期:1999-06-21
作者简介:余 立(1957- ),男,福建人,副主任医师,学士,主要从事现代医学影像与神经、骨关节疾病的康复理疗研究。
 
 
  
首页 | 关于我 | 我的研究 | 论文选登 | 疾病常识 | 物理康复尝试 | 媒体报道 | 患者咨询
版权所有:余立 技术支持:新泰基网络科技 联系方式:0351-8093117 手机:13803403027 E-mail:yuli@163.com 晋ICP备08001159号-1
合作伙伴: 黄页搜搜 PcyearSeo